2019年10月20日,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推出“刷脸付”产品,这也意味着刷脸支付市场迎来了“国家队”成员。
据了解,早在2018年12月10日,中国银联就推出刷脸支付产品,银联卡持卡人需可在“云闪付”App上注册并开通“刷脸支付”服务,选择一张银联卡作为默认支付卡,即可在部分指定门店抢先体验全新的刷脸支付服务。而此次推出的“刷脸付”产品使用方式仍然沿袭在“云闪付”App上注册并开通“刷脸支付”服务,目前,宁波、杭州、广州、嘉兴(乌镇)、长沙、武汉、合肥等地区的用户将率先享受到“刷脸付”服务。
除了银联之外,此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早已开发各自的刷脸支付产品。
比如支付宝,其于2015年率先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用户登录后,这一技术先后用于实名认证、找回密码、支付风险校验等场景;2017年9月其在肯德基的KPRO餐厅上线了刷脸支付;接着2018年12月13日,其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—— “蜻蜓”; 今年4月,支付宝又宣布推出第二代基于线下消费场景的刷脸支付机具“蜻蜓”。
同时, 2017年12月底,微信支付与绫致时装集团合作推出人脸智慧时尚店,这是微信刷脸支付首次在线下亮相;今年3月,微信的刷脸支付设备“青蛙”开始正式上线,并且也开始在全国加快布局;接着8月底推出了“青蛙pro”等。
在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保护方面,监管实际上也有关注。
比如今年6月,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官网发布的《网络安全实践指南——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》就指出,支付机构通常还会提供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验证方式,会涉及个人生物特征信息,但由于生物特征信息比较敏感,应再次告知用户并获得用户明示同意,并应优先采取本地终端认证机制。
中国银联方面则表示,其在人脸特征信息采集时,明确获得客户授权,严控数据使用范围,采用支付标记化、多方安全计算、分散存储等技术,严防信息泄漏、篡改与滥用等等。